繼續(xù)關注“2021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”,昨天我們對“’0蔗糖’就是無糖”、“速凍丸子用料劣質且食品添加劑多,最好不要吃”兩大內容進行了梳理(詳情可見
《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來了!你都聽過哪些?》)。今天,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牛肉與食用油兩大品類商品中,看看它們又有哪些被大家誤以為真的流言。
一、牛肉切開后出現(xiàn)彩虹顏色說明有細菌滋生?
牛肉是人體攝入優(yōu)質蛋白的重要來源,隨著國民經濟水平提高,近年來我國牛肉消費也有所增長。但不少人在購入鮮牛肉或是熟牛肉時,可能會遇到一類問題——牛肉切片后表面呈現(xiàn)出彩虹色或綠色等別樣的色澤,常言道“談虎色變”,由于肉制品的顏色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其品質好壞,看到出現(xiàn)其他色澤的牛肉無疑會讓人想到其食品安全是否過關。
其實,據相關的科學研究結果表示,牛肉切開后出現(xiàn)彩虹顏色等主要是和牛肉肌理結構有關,當切肉時刀面與牛肉中的肌肉纖維方向相垂直,被切斷的這些牛肉纖維就可能因為可見光照射而產生相應的顏色,不同波長影響下就出現(xiàn)了所謂的“彩虹”。而且與人們認為的出現(xiàn)彩虹色澤或許意味著牛肉不新鮮相反,其在鮮牛肉中出現(xiàn)可能恰恰可能證明牛肉肌節(jié)結構沒有被腐敗菌等溶解,是新鮮的。
另外,隨著我國加快推進牛羊等畜禽屠宰規(guī)范化,在規(guī)?;B(yǎng)殖、集中化屠宰、產業(yè)化經營的發(fā)展路徑下,肉牛不僅源頭品質有了更好地保障,自動化屠宰生產線、肉類分割流水線的建立與冷鏈基礎設施等,正為肉牛屠宰、加工、儲運、銷售等環(huán)節(jié)保駕護航,守牢食安防線。
二、壓榨食用油比浸出食用油好?
哪種食用油更好是消費升級下帶來的一大思考,從葵花籽油、花生油、調和油、橄欖油等不同油料的食用油,到選擇壓榨油還是浸出油等生產工藝不同的油品,人們在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用油貨架時或許會有些無從下手。當目前來說,對于不同油料食用油的選擇,業(yè)內聲音多認為由于不同種類食用油所含的成分、營養(yǎng)物質等有所差異,家庭中盡量不要長期食用某種單一的油品,選擇可以趨于多樣化。
而針對不同生產工藝下制取的食用油,壓榨和浸出的主要區(qū)別在于前者是經選料、培炒、壓榨、過濾等物理加工得到,后者是以有機溶劑對油脂原料進行浸泡、提取、脫水、脫色、脫臭、脫酸等化學加工得到。物理壓榨往往被認為能夠更好地保留原料營養(yǎng),但出油率一般沒有浸出法高,不過化學方法也常常被質疑是否存在化學溶劑殘留等食安問題。
然而就兩者來看,伴隨著科技進步與食品工藝快速發(fā)展,無論是螺旋式壓榨設備、冷榨設備等面世,還是食用油化學加工采用專用溶劑,并且會使用一系列檢測儀器對油品嚴格把關后銷售,都促使正規(guī)廠家按標準生產的合格食用油具有品質保障,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。
三、小結
總而言之,消費者需要知道的是牛肉切開后出現(xiàn)彩虹顏色不一定意味細菌滋生,食用油選擇時不必過多糾結,只要在正規(guī)的銷售網點購買,食品品質一般都有保障。若出現(xiàn)問題,也可及時到相應的網點進行反饋、退換,維護自身權益。
同時,本次“2021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”中還揭示了大蒜能殺滅新冠肺炎病毒、長期喝牛奶會導致乳腺癌、吃反季水果會導致性早熟、經常喝奶茶會喝出糖尿病、白菜上的小黑點是蟲子卵、魚腥草含有馬兜鈴酸,吃了會損傷腎臟,甚至致癌等,均為流言。
我要評論